原文來源:儀器信息網
原文作者: 材料-峰巒如聚
原文鏈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21231/646569.shtml
如果說,自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讓中國科學儀器行業在在過去2年中走出獨立行情;那么,在2022年,從1-11月儀器儀表制造業5.2%的增長來看,中國科學儀器行業回歸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疊加影響,在2022年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頂峰。但是,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經濟仍然表現的更為突出。 一年來,我們都曾被“延期”、“取消”困擾,也接到了貼息貸款引爆千億級儀器市場等驚喜。在疫情干擾下,本土化、國產替代、如何迎土壤三普等事情如何更好、更快落地?回顧這一年,科學儀器行業交出了很好的答卷。尤其在電鏡領域,發生著近乎欲天翻地覆的蓬勃景象。 在2023年即將開啟之際,儀器信息網精選十大關鍵詞,簡略回顧絕不平凡的中國科學儀器行業2022。
1、國產替代
從采購、制造到產業建設,“共識”正成為用戶、產業、資本、地方的一系列“動作”
今天,“中國制造”在全球攻城掠地,中國大飛機起飛,天宮空間站飛天帶上配足尖端儀器的23個實驗機柜;但整體而言,中國高端科學儀器供應普遍依賴全球產業鏈。幾年來,半導體行業受史無前例的嚴格禁運,高端科學儀器設備也是關鍵中的關鍵。 宏觀來看,“十四五”規劃文件牽引、諸多政策支持向國產采購傾斜,支持國產儀器發展似乎已經成為政府、市場以及公眾的共識。眾多國產儀器在2022年收獲頗豐。 各地政府、各路資本也是為此紛紛布局。產業園一向作為培育產業鏈、發展高新產業的重要載體。今年,我國多個省市加快原有科學儀器產業園的建設,北京懷柔儀器相關產業園、松江儀器產業園等迎來大發展,松江區科學儀器產業集群,已聚集60余家相關企業,2021年規模以上產值達71億元。同時,布局建設更多的科學儀器產業園區,僅在上半年,據儀器信息網不完全統計,共計5個儀器儀表產業園區/集群項目宣布投建計劃:優利德儀器儀表產業園、青島眾瑞智造產業園、天津高端精密儀器產業園、普源精電工業現場測量儀器產業園、深圳市精密儀器設備產業集群。
2、本土化
國產替代下,歡迎全球儀器企業在中國安家落戶
當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國際地緣政治、經濟沖突加劇,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余愈加凸顯,許多科學儀器外企紛紛在華尋求新的定位。 另一方面,我國相關部門于2022年發布了一系列政策,以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更好支持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制造業,如《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等。伴隨著各種利好政策的頒布,科學儀器外企的本土化趨勢正在加速向上,蔡司、島津、賽默飛、丹納赫等國際著名廠商動作頻頻。
3、貼息貸款
引爆新的千億級儀器市場
9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以專項再貸款與政策貼息配套支持部分領域設備更新改造。9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設立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額度2000億元以上。9月29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審計署、銀保監會五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加快部分領域設備更新改造貸款財政貼息工作的通知》,將貼息貸款進一步推進落實。10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確定了加快設備更新改造貸款投放,并同等支持采購國內外設備,擴大制造業需求并引導預期。 本次專項再貸款與政策貼息政策,要求2022年底前完成相關申報工作;支持的10個領域中,原來不能作為貸款主體的高校領域引發了空前的采購熱潮。作為儀器設備主要品類之一,科學儀器是本次采購熱潮中非常重要的目標品類。
4、土壤三普
時隔43年的土壤“體檢”
時隔43年,國務院于2022年初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按照“一年試點、兩年鋪開、一年收尾”的時間安排,計劃在4年內完成對我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全面體檢”。本次普查內容包括土壤性狀、土壤類型、立地條件、利用情況、土壤質量狀況分析等,側重土壤理化性狀、有效態、營養元素、重金屬污染等項目。截至目前,已經公布了三批土壤三普檢測實驗室名單,相關工作方案、技術規程等也已逐步完善、發布。2022年,88個縣的試點工作有序推進,2023-2024年,土壤三普將全面鋪開,土壤相關的采樣、前處理和檢測設備亦將在這次土壤體檢中“大顯身手”。
5、雙碳
環境監測市場新的增長點
2022年,“雙碳”持續保持高熱度,并逐步落到了實處。隨著我國“雙碳”1+N政策體系的逐步建立,各領域、各地區相關的行動方案頻出,一批圍繞“雙碳”的前沿科技項目,以及相關的標準體系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這樣的大局勢下,各大環境監測企業也走出了“雙碳”新布局,紛紛布局溫室氣體監測、碳監測、超低排放等領域的新型監測設備。同時,政策/規劃等釋放的大量監測需求也引發了相關的招標采購,成為整個環境監測市場新的增長點。
6、國產電鏡
中國電鏡產業化發展的非凡一年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中國電鏡產業化發展呈現復蘇。經過幾年的孕育發展,2022年迎來中國電鏡產業化發展非凡一年。電鏡、電鏡功能附件與設備、電鏡制樣、核心部件等方面各類新的產業化技術紛紛涌現,中國電鏡產業化技術百花齊放。 國產電鏡整機品牌方面,中科科儀蘇州一期投資5億元高端儀器裝備項目開建、聚束科技高通量(場發射)掃描電鏡再獲2021年度科學儀器行業“優秀新品獎”、上半年成立的納克微束年底發布國內首款極高分辨(場發射)掃描電鏡,電鏡團隊全面升級的國儀量子發布3款覆蓋高中低端掃描電鏡新品、新成立的惠然科技公布3款場發射掃描電鏡系列計劃、主營場發射掃描電鏡的屹東光學5月揭牌......同時,賽默飛首臺國產電鏡率先在廣州正式下線,蔡司也在中國首次購地建廠,進口電鏡品牌的中國本土化進程按下加速鍵。2022年,中國電鏡產業化環境逐漸走向成熟。
7、“十四五”生物經濟
帶動生命科學儀器產業全方位高速發展
5月10日,發改委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生物經濟發展的具體任務。《規劃》提出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質替代、生物安全4大重點發展領域,以及生物醫藥技術惠民、現代種業提升等7項重大建設工程。這是中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預期將極大帶動上游生命科學儀器產業全方位高速發展。
8、芯片法案
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入“華為時刻”
8月9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科學與芯片法案》細節,其中包括超過520億美元的半導體制造和研究資金,拜登政府已將其列為美國與北京競爭的當務之急。隨后,華盛頓不斷推動更嚴格的對華出口法規,涵蓋了制造14納米及以下芯片所需設備。相關舉措意欲使中國半導體制造企業更難發展先進制程,中國半導體產業鏈進入“華為時刻”。 美國挑起的這次芯片戰爭,限制了中國企業獲取先進半導體設備的能力,推動并加劇了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的分裂與混亂,為全球芯片產業鏈供應鏈帶來嚴重沖擊。半導體設備作為主要“卡脖子環節”迎來國產替代的黃金窗口期,國內半導體設備需求將助推國產替代進程。
9、俄烏沖突
科學無國界,儀器企業有國界
對國際政治發展來說,俄烏沖突的突然爆發是最大的一頭“灰犀牛”,是美西方長期在歐洲推行集團安全、陣營對抗所造成的后果。但對科學儀器行業而言,俄烏沖突演化成“黑天鵝”事件。對多年身處中美貿易戰的中國儀器用戶而言,看到俄烏沖突外溢到科學儀器行業,看到儀器企業因之“站隊”,被撩撥起那根本已緊繃的神經。在長期經受高端儀器禁運、當前最為嚴格的半導體儀器設備禁運等考驗的中國儀器用戶來說,再看美國正在不斷撩撥的“中國臺灣問題”,俄烏沖突的溢出效應,成為某種程度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儀器企業對俄羅斯禁運的小新聞成為了中國科學儀器行業的“黑天鵝”事件。科學無國界,但是,百年大變局下,儀器企業有自己的國界。 同時,中國堅持擴大開放,中俄合作“無上限”,沖突成為了中國科學儀器企業的利好!
10、“新十條”
百億核酸檢測市場急速消解,抗原檢測接棒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俗稱 “新十條”,我國新冠疫情防控策略迎來大拐彎,這雖不意味著完全“放開”,但卻宣告了貫徹三年的“動態清零”總方針正式結束,國內疫情形勢迎來劇變。 “新十條”中指出,“不按行政區域開展全員核酸檢測,進一步縮小核酸檢測范圍、減少頻次。根據防疫工作需要,可開展抗原檢測。”這讓早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核酸檢測”急速退場,過去3年間由新冠疫情催生出的前所未有的萬億級核酸檢測市場正“雪崩式”消解。取而代之的抗原檢測需求爆發,相關企業業務量激增。 “新十條”被認為是國家平衡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舉措。不可否認,疫情對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沖擊,不同行業卻不能一概而論,如疫情之于核酸檢測行業不失為一場“盛宴”。尾聲已近,未來核酸檢測機構將何去何從?對相關儀器企業而言,亦是“危”與“機”并存, “新十條”后,儀器企業如何謀求發展,還需從長計議。對于廣大群眾,則要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一道等待回暖之日。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鏈接: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21231/646569.shtml
來源:儀器信息網